前天被学姐种草了余华。我说其实我还没读过余华的书,她感到震惊。是这样的,我性格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缺陷,越是大众赞赏的,我越不屑一顾。莫言当初获诺奖,遍大街都在谈论他的书,我就偏不读。因为一些原因,初中错过余华,等后来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被同龄人反复提及,我绝不看了。受到相似待遇的还有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。
也许晚一点有晚一点的好处。最近两三年重看了不少以前读过的书,常常心生“那时太小没能读懂”的感慨。不见得现下心里的触动果真是读懂点燃,搞不好多说两句就会有人叫嚷起来:你根本没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啊!可是我固执己见,认为即便是作者本人,也不能为自己的作品提供赏析层面的标准答案。我想表达的是,那种自以为是的“共鸣”,那种跟随文字起伏不定的情绪,在以前是没有的,现在有了。
所以开始看《活着》吧,开始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。以后还要看《平凡的世界》。希望等我老了,可以跟别人津津乐道我曾经读过什么,我喜欢里面的什么什么,因为哪部作品心情激荡,因为哪部作品潸然泪下。
还不快抢沙发